中国太极拳网
当前位置: 中国太极拳网 > 太极大全 > 太极推手 > 内容正文

浅谈太极拳推手的形式与内涵(观后感)

作者:粼江点点 来源:中国太极拳网 发布时间:2013-05-26 17:19:30 【字体:

作为太极拳推手爱好者,本人近日有幸参加了一场民间太极拳推手竟赛活动。首先,我感谢主办者为推动和发展太极拳推手运动,积极筹办这次竞赛。但是赛后本人有一些感悟,梳理出来,供太极拳前辈及爱好者们参考,敬请斧正。  

在这次竞赛活动中,本人看到参赛队员中较多的“抓、楼、抱、摔、顶、抵、抗、斗”,这些动作行为在太极拳推手活动中,是应特别忌讳和纠正的。但是这些动作行为堂堂皇皇的展示在太极拳推手竞赛场地中,容易误导人们对太极拳推手的理解,不利于太极拳推手运动的推广和发展。  

据本人多年习练太极拳推手的感悟,本人认为: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习练者,通过双方的上肢的沾连黏随的接触方式,相互体会上下相随,随屈就伸的力道劲量,探出对方的虚实,巧妙地采用“棚、捋、挤、按、採、挒、肘、靠”的方法,来颠覆对方的重心的一种特殊的对抗性运动;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运动中的中级阶段。开展太极拳推手活动,必须要在学习太极拳推手基本拳理的基础上,才能更好的开展太极拳推手这项运动。  

首先,太极拳推手是在太极拳习练者之间开展的。一般是师生之间,学员之间的较为普遍。因为从练习太极拳推手的阶段性来说,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拳架和太极拳散手之间的桥梁;是太极拳习练者在练习太极拳拳架的阶段,同时通过相互之间的推手练习,来找出自己身上的僵力、拙力;来练习身体的灵活反应,来检验身体内在功力,来激发意识谋略的潜力,来提高习练太极拳架的兴趣。太极拳拳架是练基础,太极拳推手是对太极拳架的检验。在经过长时间的太极拳推手练习,到达一定的水准后,再进行技击防身即太极拳散手训练。太极拳散手是太极拳的高级阶段。非太极拳习练者,不明白太极拳推手的内在含义,没有区分清楚太极拳推手和太极拳散手在不同阶段的侧重点,甚至以为就是摔跤、打架之类的运动,所以是不适于参加太极拳推手活动的。  

其次,太极拳推手是一种对抗性运动,但是与摔跤、拳击、散手以及其它的外家拳等对抗性运动是不同的。其特点在形式表现上为松柔,用意不用力,借力打力;强调沾连黏随、随屈就伸的接触方式,即双方不能脱手击打,不能搂抱、抓扯,不能擒拿固锁,不能起腿扫踢等等;而是首先通过彼此之间上肢的轻微接触,不断地调整身体的各个部位进行圆周运动,来实现左右、虚实、阴阳的转换,掌握自身平衡,控制约束对方,刚柔相兼,来颠覆对方的重心,使其失去对抗能力。一般情况下对双方参与者是不具有身体伤害性的。这是与其它的对抗性运动的最大区别。所以这项运动的适应范围相当广泛,老、中、青、少皆宜。  

再次,太极拳推手毕竟是一项对抗性运动,对抗性运动就有胜负之分。棚、捋、挤、按、採、挒、肘、靠这八种技法,就是太极拳推手运动的核心内容。”,就是用手臂沾接、捧架对方,筑成防线;“”,就是顺势向侧方或向后牵引;“挤”,就是向前挤压,逼迫;“”,就是向下、向前推按;“採”,就是向下牵引;“挒,就是横向分化或进击对方;“”,就是用前臂旋转或肘关节制约、攻击对方;“”,就是以肩、背挤压。这“八法”在运用方面,必须要“巧妙”地运用,而不能是使用蛮力,为用而用。必须遵循急则急应,缓则缓随,审时度势,因势利导,以静制动、先化后发、以柔克刚的原则来进行。这样才能体现出太极拳的“以小胜大、以弱胜强、四两拨千金”的特性来。  

以上阐述,给了“太极拳推手”一个基本概念。但是这一“概念”,也仅仅是从“太极拳推手”作为一种“运动”的角度来阐述的。如果要透过“运动“这一个形式来研究太极拳推手更深层次的含义,本人就感觉完全可以从形式和内涵上跳出“运动”这一范畴,而冠以“太极拳文化”、“太极拳艺术”的概念。“太极拳好!”这是邓小平同志对太极拳的评价。我想小平同志的这个“好”字,应该指的是太极拳的这一范畴。  

一个太极拳高手,在应对任何一个级别的对手时,都可以做到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”。只要一搭手,便知对方的功力几何,采用恰如其分的功力和手法,点到为止,把对方玩弄于股掌之中。而一般不需动用自己的“飞机、大炮”甚至“核武”。而对方无论多么强壮,使出浑身解数,拿出了吃奶的力气,却不能撼动太极拳高手半步。相反的却是自己招招被擒,步步被动,只能是无可奈何花落去,随风飘零化为尘。就这样的一幅“太极拳推手”画面,旁人也可能根本看不出一个明显的输赢和胜负结果来,而其中的奥妙和感受,只有场上的二位心知肚明。这只能是用“心”才能够体会到的。所以我感觉类似的太极拳高手,通过这种外在的“太极拳推手”运动形式,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“太极拳艺术”境界。  

人们通过太极拳习练,不仅能够强身健体,还能够在太极拳运动中体会到道家“无为” 思想的精神实质。类似的太极拳高手在推手中,常常是先化后发。无数次的“化”,即表现出来的“无为”。但是高手在“化”的过程中,却是在“听”力,在琢磨寻找对手的弱点,在知己知彼的状态下,可以随时地一招制敌,但却不出“招”。而是与对手一进一退、一来一去、一左一右、一高一低、一虚一实的过招,这一招一式的交往,体现了道家“道常无为无不为”思想。即老子所说“圣人终不为大,故成其大”。太极拳高手不用出“招”,对手就能知道对方是一高手。在类似的推手中,双方细细品味,可以感受到这其中的无穷“奥妙”。这“奥妙”就在这一来一往的“推手”之中,不仅推出了健康,还推出了和谐,这也是当今社会所倡导的、所追求的目标。这一目标大过了“单赢”的目标,达到了“双赢”。在推手过程中,用心者可以悟出道家的“有”即是“无”, “无”即是“有”;“阴中有阳,阳中有阴”的哲学思想。可以说,太极拳运动是既“修身”,又“修心”,做到“身心皆修”。这就是太极拳推手运动区别于其他对抗性运动的精髓之处。  

太极拳运动不仅是一项运动,更是一种文化,是一种具有深厚哲理的文化。这种抽象的哲理概念,通过太极拳推手这样一种形式,活脱脱的演绎出来,真是妙不可言。要学好太极拳推手,一定要在学习、理解它深邃的内涵的基础上,才能够更上一层楼。  

   

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四川太极拳推手研究会 周鸣鸽  

   

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二〇一三年五月二十日  

相关推荐
  • 热门
  • 推荐
排行榜
相关章节视频
太极拳推荐